新增值税政策解读

显示模式:清爽模式字体: 打印

《最新增值税政策解读》

主讲:王越

目录

一、《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

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14号)

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15号)

四、《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号)

五、《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2018年退还部分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70号)

六、《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等若干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18号)

七、《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关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849号)

一、《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称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6%税率的,税率调整为13%;原适用10%税率的,税率调整为9%

问:41日起调整税率如何理解?

答:所谓41日起,指的是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凡是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201941日之前的,一律适用原来16%10%的税率纳税,按照原税率开具发票;

相反,凡是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201941日之后的,则适用调整后的13%9%的新税率纳税,按照新税率开具发票。

二、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原适用10%扣除率的,扣除率调整为9%。纳税人购进用于生产或者委托加工13%税率货物的农产品,按照10%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解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可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抵扣进项税额。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取得流通环节小规模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普通发票,不得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从按照简易计税方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以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和9%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三、原适用16%税率且出口退税率为16%的出口货物劳务,出口退税率调整为13%;原适用10%税率且出口退税率为10%的出口货物、跨境应税行为,出口退税率调整为9%

2019630日前(含201941日前),纳税人出口前款所涉货物劳务、发生前款所涉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增值税免退税办法的,购进时已按调整前税率征收增值税的,执行调整前的出口退税率,购进时已按调整后税率征收增值税的,执行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适用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的,执行调整前的出口退税率,在计算免抵退税时,适用税率低于出口退税率的,适用税率与出口退税率之差视为零参与免抵退税计算。

出口退税率的执行时间及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的时间,按照以下规定执行:报关出口的货物劳务(保税区及经保税区出口除外),以海关出口报关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非报关出口的货物劳务、跨境应税行为,以出口发票或普通发票的开具时间为准;保税区及经保税区出口的货物,以货物离境时海关出具的出境货物备案清单上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四、适用13%税率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物品,退税率为11%;适用9%税率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物品,退税率为8%

2019630日前,按调整前税率征收增值税的,执行调整前的退税率;按调整后税率征收增值税的,执行调整后的退税率。

退税率的执行时间,以退税物品增值税普通发票的开具日期为准。

五、自20194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财税〔201636号印发)第一条第(四)项第1点、第二条第(一)项第1点停止执行,纳税人取得不动产或者不动产在建工程的进项税额不再分2年抵扣。此前按照上述规定尚未抵扣完毕的待抵扣进项税额,可自20194月税款所属期起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解读:待抵扣进项税额明细科目,核算一般纳税人已取得增值税扣税凭证并经税务机关认证,按照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准予以后期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

包括:一般纳税人自201651日后取得并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或者201651日后取得的不动产在建工程,按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准予以后期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的一般纳税人取得的尚未交叉稽核比对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或计算的进项税额。

其中的不动产分期抵扣的部分需要将余额从待抵扣进项税额转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三级科目。

问:我单位20191月购入一层写字楼,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当前尚有购入写字楼的不动产进项税额40%未抵扣,我单位能否在20198月申报抵扣剩下的40%不动产进项税额。

答:可以,尚未抵扣完毕的待抵扣进项税额,可自20194月税款所属期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自行选择申报月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六、纳税人购进国内旅客运输服务,其进项税额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纳税人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暂按照以下规定确定进项税额:

1.取得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的,为发票上注明的税额;

2.取得注明旅客身份信息的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的,为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进项税额:

航空旅客运输进项税额=(票价+燃油附加费)÷(1+9%)×9%

3.取得注明旅客身份信息的铁路车票的,为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的进项税额:

铁路旅客运输进项税额=票面金额÷(1+9%)×9%

4.取得注明旅客身份信息的公路、水路等其他客票的,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进项税额:

公路、水路等其他旅客运输进项税额=票面金额÷(1+3%)×3%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636号印发)第二十七条第(六)项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财税〔201636号印发)第二条第(一)项第5点中“购进的旅客运输服务、贷款服务、餐饮服务、居民日常服务和娱乐服务”修改为“购进的贷款服务、餐饮服务、居民日常服务和娱乐服务”。

【案例1201941日,甲有限公司李先生乘坐飞机出差,其取得的《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注明票价为1 500元,燃油附加费为30元。

航空旅客运输进项税额

=(票价+燃油附加费)÷1+9%×9%

=1 500+30÷1+9%×9%

=126.33(元)

【案例2201949日,北京某税务师事务所小王乘坐高铁去河北沧州出差,取得的火车票如下,注明的价款为94.5元。

铁路旅客运输进项税额

=票面金额÷1+9%×9%

=94.5÷1+9%×9%=7.8(元)

七、自201941日至20211231日,允许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以下称加计抵减政策)。

(一)本公告所称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是指提供邮政服务、电信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以下称四项服务)取得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的纳税人。四项服务的具体范围按照《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财税〔201636号印发)执行。2019331日前设立的纳税人,自20184月至20193月期间的销售额(经营期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经营期的销售额)符合上述规定条件的,自201941日起适用加计抵减政策。

201941日后设立的纳税人,自设立之日起3个月的销售额符合上述规定条件的,自登记为一般纳税人之日起适用加计抵减政策。

纳税人确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后,当年内不再调整,以后年度是否适用,根据上年度销售额计算确定。

纳税人可计提但未计提的加计抵减额,可在确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当期一并计提。

解读:举例而言,新设立的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可能会存在这种情况,如某纳税人20194月设立,20195月登记为一般纳税人,20196月若符合条件,可以确定适用加计抵减政策,6月份一并计提5-6月份的加计抵减额。

(二)纳税人应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的10%计提当期加计抵减额。按照现行规定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已计提加计抵减额的进项税额,按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的,应在进项税额转出当期,相应调减加计抵减额。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计提加计抵减额=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10%

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上期末加计抵减额余额+当期计提加计抵减额-当期调减加计抵减额

(三)纳税人应按照现行规定计算一般计税方法下的应纳税额(以下称抵减前的应纳税额)后,区分以下情形加计抵减:

1.抵减前的应纳税额等于零的,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全部结转下期抵减;

【案例3】某企业4月销项税额为90万,当期取得的进项税额为100万。

20194月抵减前应纳税额=90-100=-10(万元),小于0,那么该企业4月取得的当期进项税额100万,加计的10万转入下期抵减。

2.抵减前的应纳税额大于零,且大于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的,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全额从抵减前的应纳税额中抵减;

【案例4】某企业4月销项税额200万元,当期取得的进项税额为120万元。

20194月抵减前应纳税额=200-12080(万元),大于0,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为12万,则当期应纳税额=801268(万元)

3.抵减前的应纳税额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的,以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抵减应纳税额至零。未抵减完的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案例5】某企业20194月销项税额130万元,当期取得的进项税额为120万元。

20194月抵减前的应纳税额=130-12010(万元),大于0,当期可抵减加计抵减额为12万,则当期应纳税额为0,未抵减完的2万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四)纳税人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不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其对应的进项税额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

纳税人兼营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且无法划分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的进项税额,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不得计提加计抵减额的进项税额=当期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劳务和发生跨境应税行为的销售额÷当期全部销售额

(五)纳税人应单独核算加计抵减额的计提、抵减、调减、结余等变动情况。骗取适用加计抵减政策或虚增加计抵减额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六)加计抵减政策执行到期后,纳税人不再计提加计抵减额,结余的加计抵减额停止抵减。

问:如果某公司2019年适用加计抵减政策,且截至2019年底还有20万元的加计抵减额余额尚未抵减完。2020年该公司因经营业务调整不再适用加计抵减政策,那么这20万元的加计抵减额余额如何处理?

答:该公司2020年不再适用加计抵减政策,则2020年该公司不得再计提加计抵减额。但是,其2019年未抵减完的20万元,是可以在2020年至2021年度继续抵减的。

八、自201941日起,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

(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

1.自20194月税款所属期起,连续六个月(按季纳税的,连续两个季度)增量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增量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

2.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者b级;

3.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出口退税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的;

4.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的;

5.自20194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

(二)本公告所称增量留抵税额,是指与20193月底相比新增加的期末留抵税额。

问:纳税人3月所属期期末留抵是100万,4-9月期末留抵分别是110万、105万、120万、130万、140万、150万,其它条件都假定满足,请判断是否符合进项税留抵退税条件?

答:根据文件字面理解,4-9月增量留抵税额分别为10万、5万、20万、30万、40万、50万,且9月增量留低不低于50万,符合条件。

问:纳税人3月所属期期末留抵是100万,4月—9月期末留抵分别是110万、105万、95万、130万、140万、150万,其它条件都假定满足,请判断是否符合进项税留抵退税条件?

答:4-9月增量留抵税额分别为10万、5万、-5万、30万、40万、50万,因6月增量留抵为-5万,不符合条件。

问:纳税人3月所属期期末留抵是100万,4-9月期末留抵分别是110万、105万、120万、130万、140万、145万,其它条件都假定满足,请判断是否符合进项税留抵退税条件?

答:4-9月增量留抵税额分别为10万、5万、20万、30万、40万、45万,因9月增量留抵为45万,低于50万,不符合条件。

问:纳税人3月所属期期末留抵是100万,4-10月期末留抵分别是95万、110万、120万、130万、140万、150万、160万,其它条件都假定满足,请判断是否符合进项税留抵退税条件?

答:4-10月增量留抵分别为:-5万,10万、20万、30万、40万、50万、60万,因4月不满足要求,应踢除。但从5-10月连续6个月看增量留抵都大于零,且10月增量留抵为60万,5-10月符合条件,可以在11月份申请退税。

问:201941日以后新设立的纳税人,如何计算增量留抵税额?

答:《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规定,增量留抵税额是指与20193月底相比新增加的期末留抵税额。201941日以后新设立的纳税人,20193月底的留抵税额为0,因此其增量留抵税额即当期的期末留抵税额。

(三)纳税人当期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增量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60%

进项构成比例,为20194月至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内已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含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解缴税款完税凭证注明的增值税额占同期全部已抵扣进项税额的比重。

(四)纳税人应在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留抵税额。

(五)纳税人出口货物劳务、发生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的,办理免抵退税后,仍符合本公告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退还留抵税额;适用免退税办法的,相关进项税额不得用于退还留抵税额。

(六)纳税人取得退还的留抵税额后,应相应调减当期留抵税额。按照本条规定再次满足退税条件的,可以继续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留抵税额,但本条第(一)项第1点规定的连续期间,不得重复计算。

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14号)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称纳税人)在增值税税率调整前已按原16%10%适用税率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发生销售折让、中止或者退回等情形需要开具红字发票的,按照原适用税率开具红字发票;开票有误需要重新开具的,先按照原适用税率开具红字发票后,再重新开具正确的蓝字发票。

二、纳税人在增值税税率调整前未开具增值税发票的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需要补开增值税发票的,应当按照原适用税率补开。

三、增值税发票税控开票软件税率栏次默认显示调整后税率,纳税人发生本公告第一条、第二条所列情形的,可以手工选择原适用税率开具增值税发票。

四、税务总局在增值税发票税控开票软件中更新了《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编码表》,纳税人应当按照更新后的《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编码表》开具增值税发票。

五、纳税人应当及时完成增值税发票税控开票软件升级和自身业务系统调整。

六、已抵扣进项税额的不动产,发生非正常损失,或者改变用途,专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并从当期进项税额中扣减: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已抵扣进项税额×不动产净值率 

不动产净值率=(不动产净值÷不动产原值)×100% 

【案例6201912月购进设备113万,进项税额13万,残值为10%,折旧年限十年,已抵扣,202012月发生非正常损失

不动产净值=1009÷100万=91%

转出进项税额=13×91%11.83(万元)

七、按照规定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不动产,发生用途改变,用于允许抵扣进项税额项目的,按照下列公式在改变用途的次月计算可抵扣进项税额。

可抵扣进项税额=增值税扣税凭证注明或计算的进项税额×不动产净值率 

【案例7201912月购进设备113万,进项税额13万,残值为10%,折旧年限十年,专用于技术研发,未抵扣进项税额,202012月发生转变用途。

不动产净值率=11310.17÷113万=91%

可抵扣进项税额=13×91%11.83(万元),在次月计算抵扣。

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15号)

一是将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一)》中的第1栏、第2栏项目名称分别调整为“13%税率的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13%税率的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删除第3栏“13%税率”;第4a栏、第4b栏序号分别调整为第3栏、第4栏,项目名称分别调整为“9%税率的货物及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9%税率的服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

纳税人申报适用16%10%等原增值税税率应税项目时,按照申报表调整前后的对应关系,分别填写相关栏次。

二是将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以下简称《附列资料(二)》)中的第10栏项目名称调整为“(四)本期用于抵扣的旅客运输服务扣税凭证”;第12栏“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合计”计算公式调整为“12=1+4+11”。

10栏“(四)本期用于抵扣的旅客运输服务扣税凭证”:反映按规定本期购进旅客运输服务,所取得的扣税凭证上注明或按规定计算的金额和税额。本栏次包括第1栏中按规定本期允许抵扣的购进旅客运输服务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第4栏中按规定本期允许抵扣的购进旅客运输服务取得的其他扣税凭证。

截至20193月税款所属期,《附列资料(五)》第6栏“期末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的期末余额,可以自本公告施行后结转填入《附列资料(二)》第8b栏“其他”。

三是将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三)》中的第1栏、第2栏项目名称分别调整为“13%税率的项目”和“9%税率的项目”。

四是在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四)》表式内容中,增加“二、加计抵减情况”相关栏次。

主表第19栏“应纳税额”:反映纳税人本期按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并应缴纳的增值税额。

1.适用加计抵减政策的纳税人,按以下公式填写。

本栏“一般项目”列“本月数”=第11栏“销项税额”“一般项目”列“本月数”-18栏“实际抵扣税额”“一般项目”列“本月数”-“实际抵减额”;

“实际抵减额”是指按照规定可从本期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中抵减的加计抵减额,分别对应《附列资料(四)》第6行“一般项目加计抵减额计算”

废止部分申报表附列资料

一是废止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五)》(以下简称《附列资料(五)》)。

二是废止原《营改增税负分析测算明细表》。

纳税人自201951日起无需填报上述两张附表。

四、《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号)

一、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下同)的,免征增值税。

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超过10万元,但扣除本期发生的销售不动产的销售额后未超过10万元的,其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取得的销售额免征增值税。

问:境外单位或个人能不能适用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政策?

答:不能。按照现行的增值税政策,境外企业不区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在我国境内发生的应税行为,都应该按照财税〔20163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由扣缴义务人按照适用税率扣缴增值税。因此,境外企业不适用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

问:小规模纳税人转让一项专利技术,按规定享受技术转让相关免税政策。在确认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政策的销售额时,是否计算转让专利技术的销售额?

答:按照政策规定,纳税人以所有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包括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合并计算销售额,判断是否达到免税标准。因此,计算销售额时应包括免税销售额。

问:小规模纳税人(有销售不动产)。20191月份提供设计服务,取得不含税收入9万元,开具普通发票,销售不动产一套(不符合不动产免税政策),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100万元,开具普通发票。

答:虽然该纳税人取得不含税收入合计9+100=109(万元),但根据政策规定,扣除发生的销售不动产的销售额后未超过10万元的,其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取得的销售额免征增值税,因此,该纳税人提供设计服务取得不含税收入9万元可以免税,销售不动产取得不含税销售收入100万元应按不动产征免税政策确定是否为免税,本例中,按应税处理。

二、适用增值税差额征税政策的小规模纳税人,以差额后的销售额确定是否可以享受本公告规定的免征增值税政策。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小规模纳税人适用)》中的“免税销售额”相关栏次,填写差额后的销售额。

【案例8】根据规定,建筑业小规模纳税人,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对外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20191月,某建筑业小规模纳税人(按月纳税)取得建筑服务收入20万元,同时向其他建筑企业支付分包款12万元,则该小规模纳税人当月扣除分包款后的销售额为8万元,未超过10万元免税标准,因此,当月可享受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政策。

【案例9】小规模纳税人(差额征税)。20191月份提供劳务派遣服务,选择差额纳税,取得含税收入105万元,其中含代用工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福利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共计94.5万元,按规定开具了普通发票。

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劳务派遣服务,可以选择差额纳税,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代用工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福利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按照简易计税方法依5%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本例中纳税人差额扣除后的含税收入为105-94.5=10.5(万元),换算不含税收入为10.5÷1.05=10(万元),符合免税条件,免征增值税。

三、按固定期限纳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可以选择以1个月或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一经选择,一个会计年度内不得变更。

解读:需要注意的是,纳税人变更纳税期限(包括按月变更为按季或按季变更为按月)的实际申请时间不同,其变更后纳税期限的生效时间不同:

如在季度第一个月内申请变更纳税期限的,可自申请变更的当季起按变更后的纳税期限申报纳税;

在季度第二、三个月内申请变更纳税期限的,申请变更的当季内仍按变更前的纳税期限申报纳税,可自下季度起按变更后的纳税期限申报纳税。

如按月申报纳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在季度第一个月内申请变更为按季申报纳税,可自申请变更的当季起按季申报纳税,适用季度销售额不超过30万元的免税标准;

如在季度第二、三个月内申请变更为按季申报纳税的,在申请变更的当季仍按月申报纳税,适用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元的免税标准,可自下季度起按季申报纳税,适用季度销售额不超过30万元的免税标准。

问:如何理解按次纳税和按期纳税?

答:按次纳税和按期纳税,以是否办理税务登记或者临时税务登记作为划分标准。

凡办理了税务登记或临时税务登记的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按季申报的小规模纳税人,为季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的,都可以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

未办理税务登记或临时税务登记的小规模纳税人,除特殊规定外,则执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关于按次纳税的起征点有关规定,每次销售额未达到500元的免征增值税,达到500元的则需要正常征税。对于经常代开发票的自然人,建议主动办理税务登记或临时税务登记,以充分享受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税政策。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九条所称的其他个人,采取一次性收取租金形式出租不动产取得的租金收入,可在对应的租赁期内平均分摊,分摊后的月租金收入未超过10万元的,免征增值税。

税务总局在2016年制发了23号公告和53号公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九条所称的其他个人,采取一次性收取租金(包括预收款)形式出租不动产取得的租金收入,可在对应的租赁期内平均分摊,分摊后的月租金收入不超过3万元的,可享受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政策。为确保纳税人充分享受政策,在上调免税标准至10万元后,该政策继续执行。

五、转登记日前连续12个月(以1个月为1个纳税期)或者连续4个季度(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累计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的一般纳税人,在20191231日前,可选择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其他事宜,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等若干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1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有关出口退(免)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0号)的相关规定执行。

问:我公司是一家商贸企业,2018年已经办理过一次转登记,后来由于业务量扩大,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又登记为一般纳税人,2019年还可以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吗?

答:2019年内,只要符合转登记日前连续12个月或者连续4个季度累计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的条件,可以由一般纳税人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在2018年已经办理过一次转登记的纳税人,符合条件的,仍然可以在2019年办理一次转登记。

六、按照现行规定应当预缴增值税税款的小规模纳税人,凡在预缴地实现的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的,当期无需预缴税款。本公告下发前已预缴税款的,可以向预缴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

问:我公司是按季申报的建筑业小规模纳税人,在同一个预缴地有多个工程项目,怎么来判断是不是需要在预缴地预缴税款?预缴税款的时候,允许从总包合同中扣除分包款吗?如果在预缴地实现的月销售额超过10万元,预缴了增值税,但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预缴的税款能退吗?

答:按照政策规定,应当预缴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凡在预缴地实现的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按季申报的小规模纳税人,为季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的,当期无需预缴税款。已预缴税款的,可以向预缴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您公司在同一预缴地有多个项目的,应当按照所有项目扣除分包款后的合计销售额判断是否超过30万元。如果不超过30万元,无需预缴税款。

七、小规模纳税人中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销售不动产,应按其纳税期、本公告第六条以及其他现行政策规定确定是否预缴增值税;其他个人销售不动产,继续按照现行规定征免增值税。

解读:小规模纳税人中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销售不动产,涉及纳税人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的事项。增值税免税标准提高至10万元后,如果销售不动产销售额为20万元,则:

第一种情况,如果某个体工商户选择按月纳税,销售不动产销售额超过月销售额10万元免税标准,则仍应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

第二种情况,如果该个体工商户选择按季纳税,销售不动产销售额未超过季度销售额30万元的免税标准,则无需在不动产所在地预缴税款。因此,公告明确小规模纳税人中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销售不动产,应按其纳税期、公告第六条以及其他现行政策规定确定是否预缴增值税。

其他个人偶然发生销售不动产的行为,应当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实行按次纳税。因此,公告明确其他个人销售不动产,继续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征免增值税。比如,如果其他个人销售住房满2年符合免税条件的,仍可继续享受免税;如不符合免税条件,则应照章纳税。

八、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的,当期因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已经缴纳的税款,在增值税专用发票全部联次追回或者按规定开具红字专用发票后,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

问:小规模纳税人D(有代开或自开专用发票)。20191月份提供修理修配劳务,取得不含税收入9万元,其中:开具普通发票4万元,代开专用发票3万元,未开具发票2万元。

答:纳税人取得不含税收入合计4+3+2=9(万元),未超过10万元的免税标准,本应全部免征增值税,但因其中3万元代开了专用发票,根据政策规定,该3万元不能免税,而其余6万元可以免税。

九、小规模纳税人20191月份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2019年第一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但当期因代开普通发票已经缴纳的税款,可以在办理纳税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

十、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超过10万元的,使用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

已经使用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的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的,可以继续使用现有税控设备开具发票;已经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可以继续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就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五、《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2018年退还部分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70号)

此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165号)规定:一般纳税人注销或被取消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留抵税额也不予以退税。

而山东省在国家层面之前已经试点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山东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般企业从投资到出产品需要2~3年,这一期间,这笔留抵的增值税,就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流动资金压力。据估算,截至2017年底,山东留抵的增值税额超过900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2017年的降成本调研中发现,在当前增值税税率多档并存的情况下,增值税留抵税款在高进、低销行业(如农机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初创期企业普遍存在,且数额较大。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形成资金占用,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一、退还期末留抵税额的行业企业范围

(一)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研发等现代服务业。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等18个大类行业纳税人所属行业根据税务登记的国民经济行业确定,并优先选择以下范围内的纳税人:

1.《中国制造2025》明确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个重点领域。

2.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2018年退还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行业目录

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医药制造业

3.化学纤维制造业

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金属制品业

6.通用设备制造业

7.专用设备制造业

8.汽车制造业

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仪器仪表制造业

1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

1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5.研究和试验发展

16.专业技术服务业

17.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

18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二)电网企业

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输电类、供电类)的全部电网企业。

解读:各省电网企业的期末留抵税额,按本通知规定计算当期退还的期末留抵税额,据实退还。

备注:不包括发电类企业

二、退还期末留抵税额的纳税人条件

退还期末留抵税额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B级。

三、退还期末留抵税额的计算

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期末留抵税额,当期退还的期末留抵税额,以纳税人申请退税上期的期末留抵税额和退还比例计算,并以纳税人2017年底期末留抵税额为上限。具体如下:  

(一)可退还的期末留抵税额=纳税人申请退税上期的期末留抵税额×退还比例

120141231日前(含)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退还比例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个年度已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解缴税款完税凭证注明的增值税额占同期全部已抵扣进项税额的比重。

解读:

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当包括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财税〔201636号):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含税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待抵扣进项税额的40%部分不得抵扣。

不包括农产品销售发票、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农产品核定扣除进项税额

增值税专用发票均不包含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农产品时取得的专用发票,但购进农产品未分别核算用于生产销售17%税率货物和其他货物服务的农产品进项税额情况除外。

不包含电子通行费增值税普通发票

【案例102015-2017年某高新技术企业抵扣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额1 000万、抵扣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注明税额100万、抵扣购置办公楼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额的60%500万元、抵扣代扣代缴税款凭证注明税额100万、抵扣通行费通用发票及电子通行费普通发票计算进项税额100万,农产品销售发票计算进项税额200万元。

则退税比例为1 700÷2 000=85%

2201511日后(含)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退还比例为实际经营期间内已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解缴税款完税凭证注明的增值税额占同期全部已抵扣进项税额的比重。

解读:此处不应包含2018年新办企业,因为没有2017年底留抵税额作为计算依据。

(二)当可退还的期末留抵税额不超过2017年底期末留抵税额时,当期退还的期末留抵税额为可退还的期末留抵税额。当可退还的期末留抵税额超过2017年底期末留抵税额时,当期退还的期末留抵税额为2017年底期末留抵税额。

【案例112017年底期末留抵税额为1 000万,申请退税的上期期末留抵税额增加为1 500万,退税比例为85%,可退税为1 275万,由于超过2017年底期末留抵税额,则只能退

1 000万;如果2017年底没有期末留抵税额,则一分钱也不能退。

【案例122017年底期末留抵税额为1 000万,申请退税的上期期末留抵税额为1 100万,退税比例为85%,则可退税935万,则只能退935万。

问:留抵税额还可以干什么?

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指出:

为了加强增值税管理,及时追缴欠税,解决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既欠缴增值税,又有增值税留抵税额的问题,现将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纳税人因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而产生期末留抵税额的,应以期末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

问:纳税人发生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时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指出:

二、纳税人发生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时,按以下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一)增值税欠税税额大于期末留抵税额,按期末留抵税额红字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

(二)若增值税欠税税额小于期末留抵税额,按增值税欠税税额红字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科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增值税进项留抵税额抵减查补税款欠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169号):

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拖欠纳税检查应补缴的增值税税款,如果纳税人有进项留抵税额,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的规定,用增值税留抵税额抵减查补税款欠税。

六、《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等若干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18号)

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一般纳税人,可选择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通知》(财税〔201833号)第二条的规定,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或选择继续作为一般纳税人: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的有关规定,登记为一般纳税人。

(二)转登记日前连续12个月(以1个月为1个纳税期,下同)或者连续4个季度(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下同)累计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称应税销售额)未超过500万元。

转登记日前经营期不满12个月或者4个季度的,按照月(季度)平均应税销售额估算上款规定的累计应税销售额。

应税销售额的具体范围,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3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若干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符合本公告第一条规定的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一般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登记表》(表样见附件),并提供税务登记证件;已实行实名办税的纳税人,无需提供税务登记证件。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纳税人填报内容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信息一致的,主管税务机关当场办理。

(二)纳税人填报内容与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信息不一致,或者不符合填列要求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场告知纳税人需要补正的内容。

三、一般纳税人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以下称转登记纳税人)后,自转登记日的下期起,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转登记日当期仍按照一般纳税人的有关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

四、转登记纳税人尚未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以及转登记日当期的期末留抵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核算。

尚未申报抵扣的进项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时:

(一)转登记日当期已经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应当已经通过增值税发票选择确认平台进行选择确认或认证后稽核比对相符;经稽核比对异常的,应当按照现行规定进行核查处理。已经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经稽核比对相符的,应当自行下载《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稽核结果通知书》;经稽核比对异常的,应当按照现行规定进行核查处理。

(二)转登记日当期尚未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转登记纳税人在取得上述发票以后,应当持税控设备,由主管税务机关通过增值税发票选择确认平台(税务局端)为其办理选择确认。尚未取得的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转登记纳税人在取得以后,经稽核比对相符的,应当由主管税务机关通过稽核系统为其下载《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稽核结果通知书》;经稽核比对异常的,应当按照现行规定进行核查处理。

五、转登记纳税人在一般纳税人期间销售或者购进的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自转登记日的下期起发生销售折让、中止或者退回的,调整转登记日当期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

(一)调整后的应纳税额小于转登记日当期申报的应纳税额形成的多缴税款,从发生销售折让、中止或者退回当期的应纳税额中抵减;不足抵减的,结转下期继续抵减。

(二)调整后的应纳税额大于转登记日当期申报的应纳税额形成的少缴税款,从“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中抵减;抵减后仍有余额的,计入发生销售折让、中止或者退回当期的应纳税额一并申报缴纳。

转登记纳税人因税务稽查、补充申报等原因,需要对一般纳税人期间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进行调整的,按照上述规定处理。

转登记纳税人应准确核算“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的变动情况。

【案例13】某辅导期一般纳税人20195月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当月有已确认但尚未稽核比对通过的进项税额3万元,当期销售收入100万,销项税额13万,进项税额10万,则5月份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余额为借方3万,应交且在6月申报期缴纳应纳税额为3万。

20198月遇到销货全部退回情形,则会计上先假设回溯到5月处理,

借:主营业务收入                                          1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0 000

贷:银行存款                                              1 130 000

那么5月份的10万进项税额就不会得到抵扣,本应计入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的,而5月份应纳税额为0,多缴3万元,此3万元从8月份的当期应纳税额中抵减。

而小规模纳税人会计上只有两个科目,除了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外,基本上只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

因此应当

借: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30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0 000

两笔分录合并,实际上只要

借:主营业务收入                                        1 000 000

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30 000

贷:银行存款                                               1 130 000

【案例14】某辅导期一般纳税人20195月份转登记当月购进113万商品,当月发生销售226万,上期留抵税额18万,本期有已确认但尚未稽核比对通过的进项税额3万元,则本期应纳税额为0。留抵税额为5万(261318),加上转登记日尚未抵扣的3万元,合计计入应纳税额——待抵扣进项税额8万。

20198月份将5月份购进的货物退货一半,取得红字专用发票,税款注明6.5万。

我们同样会计上假设回溯到5月份,应纳税额为26-(136.5)-181.5(万元),即企业少缴1.5万元的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用进项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2号):

一、对纳税人因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而产生期末留抵税额的,应以期末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

假设回溯会计处理,应当是:

借:银行存款                                               565 000

贷:库存商品                                               5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5 000

此时应补税1.5万,但可以用待抵扣进项税额抵减。再: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5 000

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15 000

其中的待抵扣进项税额5万是冲回当初本不应存在的期末留抵税额5万元。

【案例15】某非辅导期一般纳税人20195月份转登记当月购进113万商品,当月发生销售226万,上期留抵税额20万,则本期应纳税额为0261320)。计入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7万,20198月税务稽查查补税款2万,其中1万属于隐瞒收入形成,1万属于非正常损失未进项转出,则:

借:管理费用                                                 10 000

应收帐款                                                 10 000

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20 000

这时候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还有5万,如果以后既没有查补也没有退货、折让等,这笔钱又不退,则企业完全可以直接将上述5万元转入成本费用,

【案例16】某一般纳税人20195月份转登记当月购进113万商品,当月发生销售226万,当期应纳税额为13万。

6月份取得一般纳税人时期的一张增值税专票注明税额10万,到税务机关确认后计入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7月份查补隐瞒收入100万,少缴增值税16万,应当按照原适用税率或者征收率补开增值税发票。但上述16万可以:

借:应收帐款                                              1 16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 000 000

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60 000

也即后续仍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不能因为成了小规模纳税人只要上家开具当初是一般纳税人时未开具的普通发票,否则会导致少缴时无法抵减待抵扣进项税额。

六、转登记纳税人可以继续使用现有税控设备开具增值税发票,不需要缴销税控设备和增值税发票。

转登记纳税人自转登记日的下期起,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应当按照征收率开具增值税发票;转登记日前已作增值税专用发票票种核定的,继续通过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其取得的不动产,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

七、转登记纳税人在一般纳税人期间发生的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未开具增值税发票需要补开的,应当按照原适用税率或者征收率补开增值税发票;发生销售折让、中止或者退回等情形,需要开具红字发票的,按照原蓝字发票记载的内容开具红字发票;开票有误需要重新开具的,先按照原蓝字发票记载的内容开具红字发票后,再重新开具正确的蓝字发票。

八、自转登记日的下期起连续不超过12个月或者连续不超过4个季度的经营期内,转登记纳税人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应当按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3号)的有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一般纳税人登记。

转登记纳税人按规定再次登记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再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

九、一般纳税人在增值税税率调整前已按原适用税率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发生销售折让、中止或者退回等情形需要开具红字发票的,按照原适用税率开具红字发票;开票有误需要重新开具的,先按照原适用税率开具红字发票后,再重新开具正确的蓝字发票。

一般纳税人在增值税税率调整前未开具增值税发票的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需要补开增值税发票的,应当按照原适用税率补开。

增值税发票税控开票软件税率栏次默认显示调整后税率,一般纳税人发生上述行为可以手工选择原适用税率开具增值税发票。

七、《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关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849号)

一、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单次交易限值由人民币2 000元提高至5 000元,年度交易限值由人民币20 000元提高至26 000元。

解读:原财关税〔201618号中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单次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 000元,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 000元。在限值以内进口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关税税率暂设为0%;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取消免征税额,暂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

【案例172019420日,消费者A在海关联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进行身份信息认证后,购买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化妆品4000元人民币(完税价格,下同)。已知化妆品消费税税率为30%,增值税为13%,关税为0%,现行行邮税化妆品税率为60%

消费者A应纳消费税税额

=(完税价格+实征关税税额)÷1-消费税税率)×消费税税率×70

=(4 000+0÷130%)×30×70%=1 200(元)

应纳增值税税额

=(完税价格+实征关税税额+实征消费税税额)×增值税税率×70

=(4 00001 200×13×70%=473.2(元)。

合计进口税收应纳税额

=实征关税税额+实征消费税税额+实征增值税税额

1 673.20(元)

二、完税价格超过5 000元单次交易限值但低于26 000元年度交易限值,且订单下仅一件商品时,可以自跨境电商零售渠道进口,按照货物税率全额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交易额计入年度交易总额,但年度交易总额超过年度交易限值的,应按一般贸易管理。

解读:此前财关税〔201618号系按照一般贸易管理,而新政对于消费者而言,限额上限提升,以及单个超限额产品可以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购买,都会进一步满足进口消费需求。

三、已经购买的电商进口商品属于消费者个人使用的最终商品,不得进入国内市场再次销售;原则上不允许网购保税进口商品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开展“网购保税+线下自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