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思想方法: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丰富的方法论。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
1.坚持人民至上,践行群众路线
2.坚持自信自立,走好自己的路
3.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改革发展
4.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矛盾
5.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协调发展
6.坚持胸怀天下,构建美好世界
1.坚持人民至上,践行群众路线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立基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对群众史观的体会更加深刻。从人民主体地位出发,将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牢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坚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还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都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的坚守。
2014年贺词中说:“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015年贺词中说:“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2016年贺词中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2017年贺词中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2018年,习近平主席以人民开篇,又以人民落脚——“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
2019年贺词中说:“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2020年贺词中说:“同往常一样,我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
2021年贺词中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2022年贺词中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1.坚持人民至上,践行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至上,必然要求把践行群众路线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对于共产党人来讲,群众路线既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永葆战斗力的传家宝。
“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基层艰苦的生活,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习近平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习近平
2.坚持自信自立,走好自己的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信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气质,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华文明孕育并彰显了中国人民自信自立的民族品格和顽强意志。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清晰表明:中华民族有自信自立的气概,有自力更生的决心,也有自立自强的能力。无论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蕴含着一个深刻而又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体现了自信自立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追求。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时代发展的一条正确道路,我们要始终秉持自信自立的要求,毫不动摇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3.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改革发展
守正创新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法论特质,也是我们党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密钥。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要求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偏离守正的创新将误入歧途。但是,守正绝不是刻舟求剑,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根据时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创新,否则就会陷入僵化、陈旧、过时的境地。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4.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矛盾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突破口,从而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着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2)问题是纷繁复杂的,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
(3)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应当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
5.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协调发展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现代西方医学的缺点在于,它从还原论的看法多,从整体的看法少,现在西方医学也认为这是它们的缺点,所以对中医理论,讲整体,很感兴趣。”
“人类在知道系统思想、系统工程之前,就已经在进行辩证地系统思维了。”
一一钱学森《创建系统学》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恢宏视野谋划战略全局,坚持系统观念,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把系统观念运用于各领域各方面,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坚持胸怀天下,构建美好世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马克思主义把解放全人类作为崇高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同时也把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确立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中华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协和万邦、兼收并蓄、天下为公、亲仁善邻等,都蕴含着胸怀天下的精神内涵。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基于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所展示的人类共同命运之前景,习近平总书记用智慧的话语向世界诠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目前,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使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也体现了总书记的胸襟、眼界和智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出胸怀天下的大境界大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等,都是坚持胸怀天下的生动体现,既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又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我们要善于发现自身之美,然后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
1.“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
2.“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
3.“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
4.“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总之,“六个必须坚持”,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提供了更加丰满的哲学解释,体现了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更加鲜明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好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回答好前进道路上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