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分析与应用案例

显示模式:清爽模式字体: 打印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分析与应用案例
主讲:昝志宏
 目 录
第一章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分析理论基础
第二章 政府部门财务状况分析与案例
第三章 政府部门运行情况分析与案例
第一章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分析理论基础
一、部门财务、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的涵义
(一)部门的财务、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
1.部门财务,是指部门单位在履职或完成工作目标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2.财务活动,是指部门单位在履职或完成工作目标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
3.财务关系,是指部门单位履职或完成工作目标中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二)部门财务管理的涵义与实质
部门财务管理是政府部门单位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即部门财务管理是人所从事的一项工作,是部门单位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一种工作。
部门财务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的主要区别:财务管理是资金管理或价值管理,也是一种综合管理
部门财务管理的实质是组织的财务活动,包括:运行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等;处理的财务关系,包括:与财税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供货商、服务对象、内部单位之间、单位职工关系等。
(三)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
部门财务管理包括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五个职能。
1.财务分析职能:是运用各种技术和分析工具分析政府部门财务报表中的有关资料。这种分析不仅可以评价部门过去的运行业绩,而且也可以了解部门目前的财务状况,进而预测部门未来的发展趋势,降低财务决策的盲目性。
2.财务预测职能:是制定财务计划的重要依据,任何一个部门都必须对未来的发展作出种种设想或方案,这些方案、设想中的收入、费用、盈余和资金需要量等数据都是财务预测提供的。
3.财务决策职能:是指在预测的基础上,按部门财务目标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从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如运营方案、投资方案、筹资方案等。
4.财务预算职能:是根据财务预测和决策的结果,采用科学的预算方法,协调部门的财务资源而制定财务活动计划,预算体系主要由收入预算、费用预算、投融资预算等构成。
5.财务控制职能:控制是落实计划和执行决策的手段。目的是对比计划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办法,使部门的财务活动按既定目标发展。
(四)财务分析含义及其作用
政府部门财务分析主要包括财务状况分析、运行情况分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及趋势分析,以及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等。
财务分析实质上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化为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财务分析的作用表现在:
1.了解过去,掌握部门运营的规律性;
2.评价现状,了解部门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预测未来,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部门所面临的难题, 为部门履职、完成目标与制定发展战略服务。
(五)部门财务分析的原则
1.风险收益的权衡原则: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
2.货币的时间价值原则:今天的一元钱比未来的一元钱更值钱。
3.价值衡量的原则: 价值的衡量要考虑的是现金而不是利润。
4.增量现金流原则:存量只能代表过去,只有增量是与未来相关的。
5.代理问题原则:管理人员与所有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
6.风险分类原则:风险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些可以通过分散化消除,有些则否。
二、财务报表及其附注的实质
(一)财务报表的涵义及其内容
财务报表包括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等。
1.资产负债表。反映政府部门年末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分项列示。
2.收入费用表。反映政府部门年度运行情况。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费用和盈余分类分项列示。
3.现金流量表。反映政府部门年度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表按照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分类分项列示。(为了财务分析需要可以用预算收支表替代现金流量表)
会计报表是为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净资产——实力报表
收入费用表:收入-费用=盈余 ——能力报表
现金流量表:流入-流出=结余 ——活力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会计报表的核心,收入费用表的本期盈余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累计盈余中;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净流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的变化情况中。
三、资产负债表的项目结构及其逻辑关系
(一)资产负债表的项目
1.资产类项目:具体包括流动资产类项目、非流动资产类项目、受托代理资产项目。
2.负债类项目:具体包括流动负债类项目、非流动负债类项目、受托代理负债项目。
3.净资产项目:具体包括累计盈余、专用基金、权益法调整项目。
具体资产负债表格式如下:
                 资产负债表            
                   年   月   日          单位:万元
 项目
附注
年末数
年初数
货币资金
附表1
短期投资
财政应返还额度
应收票据
附表2
应收账款净额
附表3
预付账款
附表4
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其他应收款净额
附表5
存货
待摊费用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其他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合计
长期股权投资
附表6
长期债券投资
附表7
固定资产原值
减: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净值
附表8
工程物资
在建工程
附表8
无形资产原值
减: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无形资产净值
附表9
研发支出
公共基础设施原值
减: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摊销)
 
 
公共基础设施净值
附表10
政府储备物资
附表11
文物文化资产
保障性住房原值
减:保障性住房累计折旧
附表12
长期待摊费用
待处理财产损溢
其他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合计
受托代理资产
资产总计
短期借款
应交增值税
其他应交税费
应缴财政款
应付职工薪酬
应付票据
附表13
应付账款
附表14
应付政府补贴款
应付利息
预收账款
附表15
其他应付款
附表16
预提费用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其他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合计
长期借款
附表17
长期应付款
附表18
预计负债
其他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合计
受托代理负债
负债合计
累计盈余
专用基金
权益法调整
净资产合计
负债及净资产总计
(二)资产负债表的逻辑关系
四、收入费用表的项目结构及其逻辑关系
(一)收入费用表的项目
1.收入类项目: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投资收益、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其他收入。
2.费用类项目:表1费用包括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经营费用、资产处置费用、上缴上级费用、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所得税费用、其他费用;表2费用包括工资福利费用、商品和服务费用、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费用、对部门补助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公共基础设施折旧(摊销) 费用、保障性住房折旧费用、计提专用基金、资产处置费用、上缴上级费用、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所得税费用、其他费用。
3.盈余项目:本年累计。
具体收入费用表格式如下:
              收入费用表 (1)
                    年            单位:万元
项目
附注
本年数
上年数
财政拨款收入
事业收入
附表19
上级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经营收入
附表20
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
附表21
投资收益
附表6
捐赠收入
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附表22
其他收入
附表23
收入合计
业务活动费用
附表24
单位管理费用
附表25
经营费用
附表26
资产处置费用
上缴上级费用
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
所得税费用
其他费用
费用合计
本年盈余
              收入费用表 (2)
                    年            单位:万元
项目
附注
本年数
上年数
财政拨款收入
事业收入
附表19
上级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经营收入
附表20
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
附表21
投资收益
附表6
捐赠收入
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附表22
其他收入
附表23
收入合计
工资福利费用
商品和服务费用
附表27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费用
对部门补助费用
固定资产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费用
公共基础设施折旧(摊销)费用
保障性住房折旧 费用
计提专用基金
资产处置费用
上缴上级费用
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
所得税费用
其他费用
附表28
费用合计
本年盈余
表 2-2 的“其他费用 ”包括“业务活动费用 ”“单位管理费用 ”“经营费用 ”等会计科目中的其他部分。
(二)收入费用表的逻辑关系
收入费用表,是从权责发生制的视角解释部门的盈余是如何产生的。
收入费用表记载了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收入、费用,从中可以看出部门产生的盈余(或亏损)。
损益表遵循的会计等式:
本期收入-本期费用=本期盈余
五、本年预算结余与盈余调节表的项目及其逻辑关系
(一)本年预算结余与盈余调节表的项目
1.本年预算结余:即本年预算收支差额。
2.差异调节项目:包括重要事项的差异项目、其他事项差异。
3.本年盈余:即本年收入与费用的差额。
具体本年预算结余与盈余调节表格式如下:
本年预算结余与盈余调节表
                        年             单位:万元
一、本年预算结余(本年预算收支差额)
二、差异调节
(一)重要事项的差异
  加:1.当期确认为收入但没有确认为预算收入
 (1)应收款项、预收账款确认的收入
 (2)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确认的收入
    2.当期确认为预算支出但没有确认为费用
 (1)支付应付款项、预付账款的支出
 (2)为取得存货、政府储备物资等计入物资成本的支出
 (3)为购建固定资产等的资本性支出
 (4)偿还借款本息支出 
减:1.当期确认为预算收入但没有确认为收入
 (1)收到应收款项、预收账款确认的预算收入
 (2)取得借款确认的预算收入
   2.当期确认为费用但没有确认为预算支出
 (1)发出存货、政府储备物资等确认的费用
 (2)计提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
 (3)确认的资产处置费用(处置资产价值)
 (4)应付款项、预付账款确认的费用
  (二)其他事项差异
三、本年盈余(本年收入与费用的差额)
(二)本年预算结余与盈余的逻辑关系
本年盈余是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计算的部门经营成果;本年预算结余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计算的部门运营结果。
这样,收入费用发生与预算现金收支之间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时间差
本年盈余只是潜在的现金,而预算结余这个现金净流量是部门运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现金净流入与净流出的差额。
经营性现金流
六、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分析的方法
要将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就必须采用适当方法进行计算,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财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1.比较分析法——同质性
2.比率分析法——相关性
3.动态分析法——垂直、趋势分析法
4.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
(一)比较分析法——同质性比较
具有可比性下的同质比较
(二)比率分析法——相关性比较
比率分析法是计算出各种比率指标,据以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分析方法。是可用来解决不可比问题。
1.构成比率,称结构比率,是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2.效率比率,是某项财务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例,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3.相关比率,是以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财务报表比较的应用:是将连续数期的财务报表的金额并列起来,比较其相同指标的增减变动金额和幅度。据以判断部门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比较。
财务报表项目构成比较的应用:是以财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作为100%。再计算其个组成部分占该总体指标的百分比,从而来比较各个项目的百分比的增减变动,以此来判断有关财务活动的发展趋势。
可横向、纵向比较,消除规模差异影响,有利于分析部门的耗费情况和盈余水平。
(三)动态分析法
1.垂直分析法,共同基准分析法,揭示财务报告项目结构的相对变化。在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方面:
(1)定基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期数额×100%
(2)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100%
2.趋势分析法,称水平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相同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以说明部门财务状况或运营成果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
(四)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为连环替代法,是依据财务指标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分析时要逐次进行各因素有序替代的分析方法。
1.因素分析法的原理
设F = a×b×c
基数(上年数、标准数或预算数等):F0=a0×b0×c0
实际数(当年的实际执行数):F1=a1×b1×c1
实际数与基数的差异:F1-F0
计算步骤:
基期指标:      F0=a0×b0×c0      ——(1)
第一次替代a因素:   a1×b0×c0      ——(2)
(2)-(1):a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第二次替代b因素:   a1×b1×c0      ——(3)
(3)-(2):b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第三次替代c因素:   a1×b1×c1      ——(4)
(4)-(3):c因素变动对F指标的影响
三个因素共同影响:
(2)-(1)+(3)-(2)+ (4)-(3)=(4)-(1)
2.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案例1
 利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某部门2023年3月提供公共服务所耗某种材料费用的实际数是6 720元,而其预算数是5 400元。实际比预算增加1 320元。具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材料费用三个因素的数值资料如下:
 项目
单位
预算数
实际数
差异
产品产量
120
140
20
材料单耗
千克/
9
8
-1
材料单价
元/千克
5
6
1
材料费用
5 400
6 720
1 320
根据表中资料,分析对象的材料费用总额实际数较预算数增加1 320元。
由于材料费用由服务数量、单位服务材料耗用量和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的乘积构成。因此,可以把材料费用这一总指标分解为三个因素,然后逐个分析它们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
运用连环替代法,可以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
预算数: 120×9×5=5 400(元)         
第一次替代:140×9×5=6 300(元)          ②
第二次替代:140×8×5=5 600(元)          ③
第三次替代:140×8×6=6 720(元)(实际数    
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分析:
②-①=6 300-5 400=900 (元)   产量增加的影响
③-②=5 600-6 300=-700(元)    材料节约的影响
④-③=6 720-5 600=1 120(元)   价格提高的影响
900-700+1120=1 320(元)     全部因素的影响
七、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分析的思路
首先编制比较财务报表:
1.水平分析法——横向比较;
2.垂直分析法——纵向比较。
其次,厘清财务报表分析思路:
1.总量变动看规模;
2.结构变动看质量;
3.自上而下看趋势;
4.相互对照看效率。
第二章 政府部门财务状况分析与案例——资产负债表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的目的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政府部门年末财务状况。即反映政府部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分项列示。其中资产按流动性强弱排列,负债类按到期日远近排列,净资产按永久程度高低排列。排列的实际意义在部门清算时表现最充分。
资产负债表按照报表项目的余额数填列,属于时点报表、静态报表。
(一)判断政府部门的健康状况
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可全面了解政府部门的健康状况:
1.是否“超重”——欠银行和供应商太多的钱;
2.是否“贫血”——账面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是否过低;
3.“新陈代谢”是否正常——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是否过慢。
反映政府部门健康状况的指标都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找到答案。
如果部门的财务状况不健康,就失去了提供履职及其公共服务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拥有一张强健资产负债表的部门,其发展的前景才充满希望。
(二)判断政府部门的财务实力
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总体上可以看出政府部门的财务实力:
1.反映部门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分布状况;
2.反映部门资金来源和构成状况;
3.反映部门短期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和运营绩效状况;
4.反映部门的财务弹性,即部门融通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能力;
5.反映部门未来的财务趋势。
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揭示资产负债表及相关项目的内涵,了解部门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及变动原因,评价部门的运营业绩状况。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内容
资产负债表分析的路径:
1.规模分析:分析政府部门资产、负债、净资产总额变化情况、特点及原因。
2.结构分析:分析政府部门重要资产、负债、净资产项目的结构变化情况、特点及其原因。
3.效率分析:运用资产负债率、现金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分析政府部门资产、负债项目的效率变化情况、特点及其原因。
(一)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分析
资产规模的分析采用的方法是水平分析方法。通过采用水平分析法,将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实际数与选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编制出资产负债表水平分析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
案例2
 资产规模分析的水平分析法
项目
年末数
年初数
变化额
变化率
货币资金
32 098.08
45 151.45
-13 053.37
-0.2891
财政应返还额度
17 680.78
11 153.37
6 527.41
0.5852
应收账款净额
100.12
173.69
-73.57
-0.4236
预付账款
28 758.36
15 366.21
13 392.15
0.8715
其他应收款净额
220.05
206.95
13.1
0.0633
存货
136.28
122.06
14.22
0.1165
流动资产合计
78 993.67
72 173.73
6 819.94
0.0945
1.分析资产、负债规模的变动状况以及各类、各项资产、负债的变动状况,揭示出资产、负债变动的主要项目及其原因,从总体上了解政府部门经过一定时期运营后资产、负债变动情况及其原因。
2.发现变动幅度较大或对总资产变动影响较大的重点类别和重点项目。货币资金、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保障性住房等重要资产项目的结构特点和变化情况;其他资产/总资产若高于10%、货币资金/总资产若高于25%,需单独分析。
3.结合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重点负债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分析政府部门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等;其他负债/总负债若高于10%、应缴财政款若有余额,需单独分析。
4.注意考察资产规模变动与负债规模变动的适应程度,进而评价部门财务结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合理性与效率性。
案例3
 资产规模变动原因的分析评价
1.负债变动型:是指在净资产项目不变时,由于负债变动引起资产发生变动。其典型形式见表1。
表1                 负债变动型               单位:万元
资 产
期 初 
期 末
负债及净资产
期 初 
期 末
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负债
累计盈余
专用基金
权益法调整
500
300
100
100
700
300
100
100
资产总计
1 000
1 200
负债及净资产总计
1 000
1 200
2.追加调拨或本期盈余变动型:是指在其他权益项目不变时,由于无偿调拨净资产等原因引起资产发生变动。其典型形式见表2。
表2               追加投资变动型             单位:万元
资 产
期 初 
期 末
负债及净资产
期 初 
期 末
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负债
累计盈余
专用基金
权益法调整
500
300
100
100
500
500
100
100
资产总计
1000
1200
负债及净资产总计
1000
1200
3.投资变动型:是指在其他权益项目不变时,由于部门权益法调整变化原因引起资产发生变动。其典型形式见表3。
表3                运营变动型              单位:万元
资 产
期 初 
期 末
负债及净资产
期 初 
期 末
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负债
累计盈余
专用基金
权益法调整
500
300
100
100
500
300
100
300
资产总计
1000
1200
负债及净资产总计
1000
1200
(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
1.资产的结构分析
资产是政府部门的经济资源,资源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配置,而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主要是通过垂直分析法对资产负债表的各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以及各类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反映的,合理的资产结构,是有效运营和不断提高盈余能力的基础,是应对财务风险的基本保证。
案例4
 资产规模分析的垂直分析法
项目
年末数
年初数
年末占流动资产合计比
年初占流动资产合计比
货币资金
32 098.08
45 151.45
0.4063
0.6256
财政应返还额度
17 680.78
11 153.37
0.2238
0.1545
应收账款净额
100.12
173.69
0.0013
0.0024
预付账款
28 758.36
15 366.21
0.3641
0.2129
其他应收款净额
220.05
206.95
0.0028
0.0029
存货
136.28
122.06
0.0017
0.0017
流动资产合计
78 993.67
72 173.73
1.0000
1.0000
(1)流动资产比率
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合计/资产总额
相对非流动资产而言,流动资产具有变现时间短、周转速度快的特点。流动资产比率越高,说明部门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大,部门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越强,偿债能力越强,承担风险能力也越强。
但从获取收益能力的角度看,过高的流动资产比率并非好事。流动资产比重的增加,其周转速度会减慢,占用成本会增加,从而降低其收益能力。可见,确定适宜的流动资产比率实质上就是在资产的流动性和获利性之间的权衡问题。
(2)现金比率
现金资产比率=(货币资金+财政应返还额度)/流动资产总额 
反映政府部门利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现金资产是部门直接用于偿还债务、购买存货和应付日常支出所必须拥有的资金。其拥有量过多或过少对部门都是不利的。过多的占有货币资金,容易造成运营上的浪费,导致资金的闲置,影响部门的获利能力;现金的不足,又会影响日常支付,造成财务上的困难。因此,部门应视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现金储备。
(3)应收款项比率
应收账款比率=应收款项/流动资产合计
应收账款是市场信用的必然产物,与市场条件和部门的运营政策直接有关。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比重的大小,关系着部门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进而影响部门的短期偿债能力。比重过高,会使部门现金短缺,坏账损失增加,资产使用效率下降。
(4)存货资产比率
存货资产比率=存货/流动资产合计
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流动性较差、变现能力较弱的资产,在一般部门资产中占有相当比重。存货资产在流动资产中比重的大小,也直接关系着部门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进而影响部门的短期偿债能力。
同一部门存货比重的大小,与市场条件和部门的运营状况有直接联系。比重过大,会导致资金的大量闲置和沉淀,影响资产的使用效率。
(5)非流动资产比率
非流动资产比率=非流动资产/资产总额
非流动资产比率高,说明部门资产的流动性差、偿债能力低,但获利能力较强。具体怎样合适要看部门所处的行业性质、经营规模等因素。
(6)固定资产比率
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合计/资产总额
相对流动资产而言,固定资产具有以下特征:①投入资金多,回收时间长,能够在运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②变现能力差,风险大;③对部门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影响巨大;④反映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⑤使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
合理地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可以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高运营能力,用现有的固定资产更多更好的为社会公共服务,节约资金消耗,降低服务成本。
(7)无形资产比率
无形资产比率=无形资产/资产总额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硬资源在部门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不断下降,而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软资源的作用和相对价值在不断上升,无形资产比重在不断提高。
(8)长期资产成新率
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反映政府部门固定资产的持续服务能力。
公共基础设施成新率=公共基础设施净值/公共基础设施原值;反映公共基础设施的持续服务能力。
保障性住房成新率=保障性住房净值/保障性住房原值;反映政府部门保障性住房的持续服务能力。
2.负债的结构分析
负债结构是指各项负债占总资产或负债的比重。反映债务的性质、偿债期的长短和财务风险、融资能力等。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反映政府部门偿付全部债务本息能力的基本指标。这个比率大,偿债的压力就会较大。债权人要考虑收回本金的风险,还要看债务人的资金周转速度和资产的流动性。
(2)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反映政府部门流动资产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这个比率越大,短期偿债的压力就会越小。这个比率越小,短期偿债的压力就会越大。
(3)流动负债构成比重
流动负债构成比重=流动负债/负债总额
反映政府部门对短期负债的依赖程度。这个比率大,偿债的压力就会较大,但成本较低,有利于提高收益能力。债权人要考虑收回本金的风险,要看债务人的资金周转速度和资产的流动性。
(4)非流动负债构成
非流动负债构成比重=非流动负债/负债总额
非流动负债构成比重高,对债务人来说成本高、风险低、偿还期长还债的压力相对小一些。也反映的筹集长期资金的能力。
(5)自有资金负债率
自有资金负债率=负债总额/净资产
自有资金负债率,也称为投资安全系数,用来衡量投资者对负债偿还的保障程度。
自有资金负债率越大,债权人得到的保障就越小,债权人及原料供应商就会持谨慎态度,甚至中止信贷或停止原料供应,并加紧催促还款,这样一来,已经负债累累的部门,将可能陷入资金困境而举步艰难。
自有资金负债率最佳值为100%,即负债总额=净资产。
(6)负债经营率
负债经营率=长期负债/净资产
负债经营率,一般用来衡量部门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长期负债,如银行贷款、借款等来筹集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所需的资金,是一条较好的途径。但是,如果长期负债过大,利息支出很高,一旦部门陷入运营困境,长期负债就会变成部门的包袱。
从理论上说,负债经营率一般在1/4--1/3之间较为合适。比率过高,说明部门的独立性差,比率低,说明部门的资金来源较稳定,运营独立性强。
(三)资产负债的质量(效率)分析
1.资产的质量分析
资产质量分析是指分析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异。总的来说,资产的账面价值有可能高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也有可能低于资产的价值,每一个支持项目也存在着具体问题:
如短期投资资产如债券价格变动,应收账款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如法律纠纷,预付账款是不能变现的价值,存货可能存在价值贬损与实物损失等问题,待摊费用没有变现价值,可能只是一种财务手段,在建工程利息资本化问题,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费用化,固定资产的折旧,技术更新都会对资产实际价值有影响。
(1)预期按账面价值实现的资产:货币资金——不贬不增。
(2)预期按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实现的资产——贬值资产。包括:部分债权,部分存货,对外投资,纯摊销处理性的资产。具体如:短期债权,因为有坏账,且坏账准备可能不足;部分短期投资,因为债券价格可能下跌,分析时价格也有可能已下降;部分存货,因为存货可能贬值;部分固定资产,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资产,还要关注折旧政策;部分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加速贬值;部分经管类资产,折旧或摊销政策问题。
(3)预期按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实现的资产——增值资产。大部分存货,经营性资产,部分对外投资,表中无价值的表外资源。
如大部分存货,因为存货按“历史成本”揭示,而多会“正常”出售;部分对外投资,尤其是在“成本法”下会升值。部分固定资产,尤其是不动产可能会升值;“账/表”外资产,如已提足折旧但部门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已销账的低值易耗品、研究开发成果/投入等的价值。
2.负债的质量分析
负债的质量分析是了解部门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情况及其特点,以及部门资金利用潜力和部门的安全性、独立性及稳定性。
(1)流动负债质量分析
特点:无息或利率低、期限短、金额小。
关注:流动负债到期日,对现金流量的要求与影响。
(2)长期负债的质量分析
特点:利率高、期限长、金额大。
关注:长期负债与长期资产的关系,偿还是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分析时注意附注中的有关说明。
案例5
 资产负债表结构的比率分析                   单位:万元
资产负债表
年末数
货币资金
82 234.70
短期投资
 
财政应返还额度
18 834.15
应收票据
-
应收账款净额
203.02
预付账款
28 689.54
应收股利
-
应收利息
-
其他应收款净额
319.03
存货
122.06
待摊费用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其他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合计
130 402.50
长期股权投资
377.32
长期债券投资
 
固定资产原值
204 862.55
减: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69 613.63
固定资产净值
135 248.92
工程物资
-
在建工程
24 718.84
无形资产原值
398.37
减: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4.72
无形资产净值
353.65
长期待摊费用
9.76
待处理财产损溢
-
其他非流动资产
-
非流动资产合计
160 708.49
受托代理资产
185.54
资产总计
291 296.53
短期借款
 
应交增值税
14.67
其他应交税费
263.71
应缴财政款
 
应付职工薪酬
1 962.08
应付票据
 
应付账款
1 029.81
应付政府补贴款
 
应付利息
 
预收账款
3 948.17
其他应付款
15 149.17
预提费用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
负债
 
其他流动负债
-
流动负债合计
22 367.61
长期借款
 
长期应付款
502.74
预计负债
 
其他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合计
502.74
受托代理负债
185.54
负债合计
23 055.89
累计盈余
261 369.70
专用基金
6 870.94
权益法调整
 
净资产合计
268 240.64
负债及净资产总计
291 296.53
根据案例5的资料计算:
1.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合计/资产总额
=130 402.5/291 296.53=0.4477
2.现金资产比率=(货币资金+财政应返还额度)/流动资产总额=(82 234.70+18 834.15)/130 402.5=0.7751
3.应收账款比率=应收款项/流动资产合计
=203.02/130 402.5=0.0016
4.存货资产比率=存货/流动资产合计
=122.06/130 402.5=0.0009
5.非流动资产比率=非流动资产/资产总额
=160 708.49/291 296.53=0.5517
6.固定资产比率=固定资产净值/资产总额
=135 248.92/291 296.53=0.4643
7.无形资产比率=无形资产净值/资产总额
=353.65/291 296.53=0.0012
8.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
=135 248.92/204 862.55=0.6602
9.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23 055.89/291 296.53=0.0791
10.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30 402.50/22 367.61=5.83
11.流动负债构成比重=流动负债/负债总额
=22 367.61/23 055.89=0.9701
12.非流动负债构成比重=非流动负债/负债总额
=502.74/23 055.89=0.0218
13.受托代理负债构成比重=受托代理负债/负债总额
=185.54/23 055.89=0.008
14.自有资金负债率=负债总额/净资产
=23 055.89/268 240.64=0.086
15.负债经营率=长期负债/净资产
=502.74/268 240.64=0.0019
第三章 政府部门运行情况分析与案例——收入费用表分析
一、收入费用表分析的目的
收入费用表是反映政府部门年度运行情况。即政府部门在一定会计期间运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费用和盈余分类分项列示。其中收入与费用分别按重要程度排列。
收入费用表按照报表项目的发生额填列,属于时期报表、动态报表。
收入费用表反映政府部门的营运能力与盈余水平,表中的运营成果是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资源的使用效益的综合反映。
(一)判断政府部门的收入状况
通过收入费用表分析,可全面了解政府部门的收入状况:
1.收入的渠道——政府拨款还是市场收取?
2.收入的稳定——经常性费用还是一次性费用?
3.收入的质量——主业收入还是副业收入?
(二)判断政府部门的费用管理水平
通过收入费用表分析,可全面了解政府部门的费用管理与成本控制水平状况:
1.费用的渠道——业务费用还是管理费用?
2.费用的稳定——经常性费用还是一次性费用?
3.费用的质量——固定费用还是变动费用?
二、收入费用表分析的内容
收入费用表分析的路径:
1.规模分析:分析政府部门收入、费用、盈余总额变化情况、特点及原因。
2.结构分析:分析政府部门重要收入、费用项目的结构变化情况、特点及其原因。
3.效率分析:运用收入费用率、收入盈余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分析政府部门收入效率,与费用控制情况、特点及其原因。
(一)收入费用表的规模、结构分析
通过水平分析法,从盈余的形成角度,反映其变动情况,提示部门在收入、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收入费用表的实际数与选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编制出收入费用水平分析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
1.分析收入、费用规模的变动状况以及各项收入的变动状况,揭示出收入变动的主要项目及其原因,从总体上了解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收入、费用运营的变动情况及其原因。
2.分析重点收入项目的比重和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形势、相关财政政策等对政府部门收入变动的影响等;其他收入/总收入若高于10%,需单独分析。
3.分析政府部门控制行政成本的政策、投融资情况及对费用变动的影响等;其他费用/总费用若高于10%,需单独分析。
4.分析收入规模变动与费用规模变动的适应程度,进而评价部门运营的稳定性、合理性与效率性。
案例6
 收入费用表 1的水平分析法                 单位:万元
项目
本年数
上年数
变化额
变化率
财政拨款收入
682 055.11
664 283.65
17 771.46
0.0268
事业收入
9 452.36
8 755.88
696.48
0.0795
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
626.74
780.22
-153.48
-0.1967
投资收益
16.66
20.56
-3.9
-0.1897
利息收入
690.38
610.05
80.33
0.1317
租金收入
647.41
680.44
-33.03
-0.0485
其他收入
212.58
200.11
12.47
0.0623
收入合计
693 701.24
675 330.91
18 370.33
0.0272
业务活动费用
646 464.71
631 148.15
15 316.56
0.0243
单位管理费用
5 143.22
5 266.23
-123.01
-0.0234
资产处置费用
106.87
86.44
20.43
0.2363
所得税费用
2 179.65
2 232.98
-53.33
-0.0239
其他费用
300.33
280.78
19.55
0.0696
费用合计
654 194.78
639 014.58
15 180.2
0.2829
本年盈余
39 506.46
36 316.33
3 190.13
0.0878
1.收入规模变动及主要收入项目的质量分析
通过收入规模分析,可反映收入来源的变动情况及原因;对主要收入项目的质量分析可全面了解政府部门收入的持久性。
(1)服务什么——服务构成分析
(2)服务区域——地区构成分析
(3)服务对象——关联方交易占收入的比重
(4)服务手段——行政手段对部门收入的贡献
2.费用规模变动及主要费用项目的质量分析
通过费用规模分析,可全面了解政府部门的费用管理与成本控制水平状况;对主要费用项目的质量分析可理解费用的合理性与稳定性。
(1)强调费用的发生与收益的匹配性关系
(2)注意费用的稳定性。基本不能降低的固定部分:折旧费、工资及福利费;与业务量成比例的变动费用:业务招待费、燃料费差旅费;与发展前景有关的费用:业务宣传费、研发费、业务培训费。
收入费用表1的垂直分析法略
(1)收入费用率
收入费用率=年度总费用/年度总收入
反映政府部门收入与费用的比例情况。这个比率越大,说明部门的盈余能力就越弱。这个比率越小,说明部门的盈余能力就越强。
(2)收入盈余率
收入盈余率=年度盈余/年度总收入
反映政府部门盈余与收入的比例情况。这个比率越大,说明部门收入的盈余能力就越强。这个比率越小,说明部门的收入盈余能力就越弱。
(3)资产周转率
资产周转率(次数)=收入总额/总资产的年度平均余额
反映政府部门全部资产的周转速度,衡量部门全部资产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周转次数越多,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就越高。周转次数越少,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就越低。
重点费用项目分析
分析费用的分析重点包括:
(1)业务活动费用:分析变动趋势,判断增长的合理性。
(2)单位管理费用:分析变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判断经营管理水平。
(3)经营费用:分析变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与收入的匹配性。
(4)利息费用:分析增减变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本付息的保障程度;财务风险程度;确定合理的筹资方案。
(二)盈余质量分析
1.本期盈余带来现金流量的能力
收入的现金含量是用收入收现率来衡量的。
收现率=提供服务收到的现金/收入
该比率反映了部门的收入质量,一般的,该比率越高收入质量越高。收入与收现率两个指标联袂走高,通常意味着部门的服务环境和内部管理都处于非常良好的状况;如果这两个指标同时走低,则部门的运营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2.关注盈余对应的资产的质量
盈余对应的资产有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因此应关注:
(1)货币资金质量
(2)各项债权质量
(3)存货质量
(4)长期资产质量
(5)长期投资质量
案例7
 收入费用表比率分析
利用资产负债表及收入费用表的相关资料,对收入费用表比率分析如下:
1.收入费用率=年度总费用/年度总收入
=654 194.78/693 701.24=94.30%
2.收入盈余率=年度盈余/年度总收入
=39 506.46/693 701.24=5.70%
3.资产周转率(次数)=收入总额/总资产的年度平均余额
=693 701.24/291 296.53=2.3814
(4)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正常增加、平均收账期的不正常延长是放宽信用政策的信号,可以刺激收入的立即增长,但影响资产质量。
(5)应付账款规模的不正常增加、平均付账期的不正常延长,说明支付能力下降。
(6)存货周转过于缓慢,表明存货出现积压,影响销售规模,影响收益水平。
(7)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规模的不正常增加,有可能将当期费用进行了资本化处理,虚增盈余。
(8)计提的减值准备过低,充分利用盈余“调节器”,为未来运营埋下“定时炸弹”。
(9)业绩过度依赖非主营业务,谋求近期盈利,缺乏盈利的持久性。
(10)稳定发展条件下经营现金流量小于零。盈余与运营现金流量之间对应关系错乱。